最是文化能致远,又顾生民尽繁华。
今天,我们对精神文化从未有过如此迫切的需求。
这些年,社区图书馆的灯光,送戏下乡的锣鼓,构成文化惠民的美丽风景。时代的味蕾总在期待更丰富的滋味,标准化、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,已难以完全满足多元化、高品质的文化需求。
将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、文旅行业作为助民、富民、乐民的民生产业大力发展,可以市场活力激活优质供给,实现从“保基本”到“促繁荣”的跃升。
在中国,数亿用户、数百亿营收,构成了规模巨大的网络文学产业,为数千万创作者提供了增收渠道、就业岗位。激活文化资源和市场机制,改变无数人生产生活境遇,这是文化“助民”的应有之义。
在江苏,十块钱门票,引爆亿元经济。“苏超”所撬动的,不只是一场比赛,而是涉及社会分工链条的各个环节。以赛事融产业,市场化运作吸引群众深度参与、共享红利,这是文化“富民”的深层逻辑。
在杭州,戏曲现象级爆款频出,越剧新作一票难求。以创新演绎赢青春力量热捧,融百变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,借云端直播引全球戏迷喝彩,文化产业蝶变有“方”,提升了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,这是文化“乐民”的生动例证。
产业动能激活共富引擎,优质供给升级美好体验,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、文旅行业作为公认的民生产业,其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聚焦安徽,全省文化产业产值跨越2000亿元,越来越多江淮儿女端起“文化碗”、走上富裕路。截至2024年底,淮南牛肉汤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20亿元,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歙县非遗“鱼灯”,形成实践基地、体验项目等完整产业链,2024年吸引游客300余万人,带动消费超20亿元。
歙县夏夜鱼龙舞 何玉/摄
一道道精彩的发展横切面,构绘新时代的“千里江山图”。面对蓬勃生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安徽如何继续发力?
发展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、文旅行业,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。
赋能于民,拓新业、提技能、育专才。藏富于民,强产业、延链条、塑品牌。润泽于民,丰业态、优供给、升体验。从助力个体到带动群体,从激活经济到繁荣生态,当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和民生关切,就能让更多人共享美好生活。
新征程呼唤新作为。要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,多措并举推进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、文旅行业蓬勃发展,绘就一幅文化为民的生动画卷!
(韩小乔 吴晓征)
来源:安徽日报客户端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